洛阳出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牡丹产业发
牡丹,是洛阳的一张靓丽名片;牡丹产业,是具有地方优势的特色产业,也是我市现代产业体系中的五大特色产业之一。 市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强化区域发展基础支撑,着力发展以牡丹为重点的花卉苗木、精品果蔬、中药材、畜牧养殖等特色高效农业,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记者从市牡丹办获悉,我市近日出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牡丹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年,全市将新发展牡丹种植面积32万亩,总面积达50万亩,总产值达亿元。未来几年,我市牡丹产业将基本实现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成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产业。我市还将借此成长为世界最佳牡丹观赏地、中国牡丹产业示范区和牡丹品牌集聚区、牡丹文化传播中心和牡丹科技研发中心。 扩大种植规模 打牢产业基础 打造观赏牡丹产业带 观赏牡丹在我市牡丹产业中具有传统优势,目前,全市累计发展观赏牡丹面积2万余亩,涵盖九大色系十大花型,品种1多个。 《方案》指出,我市将以西工、老城、瀍河、洛龙、伊滨及孟津南部、偃师西部已有的观赏牡丹为基础,扩大观赏牡丹种植规模、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建设观赏牡丹产业带。 建设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巩固盆花种苗生产优势,加快高端观赏牡丹品种的引进与选育扩繁,提升种植技术。到年,全市牡丹观赏苗木将达万株。 鲜切花成产业新增长极 《方案》指出,积极发展鲜切花牡丹(芍药),将其作为我市观赏牡丹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依托我市国家级出口牡丹芍药种苗花卉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引导支持在基础条件好、海拔较高地区如栾川、嵩县等,发展新的鲜切花基地。 带动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参与,扩大种植规模,拉长鲜切花采收期,延长销售时间,拓展市场空间,以提高产业效益。到年,全市年产鲜切花预计达万支。 建设油用牡丹集中种植区 目前我市已累计发展牡丹种植面积18万亩,其中油用牡丹面积15万亩。 《方案》指出,我市将以各县丘陵旱地资源和坡地、宜林地资源为依托,建设生产性牡丹集中种植区。积极探索林花间作、粮花间作等种植模式,扩大牡丹产业原料产品供给量。 力争打造3个至5个省油用牡丹木本油料重点县,重点打造一批示范乡镇、专业村和高效示范基地,构建木本油料产业化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木本油料产业基地。 提升观赏水平 增强“牡丹花都”影响力 建设“高颜值”牡丹园 《方案》指出,以老城、瀍河、洛龙、伊滨及孟津南部、偃师西部已有观赏区域为基础,打造特色牡丹观赏集聚示范区;建设系列精品牡丹观赏园及复合型观赏园区。 优化观赏牡丹品种,延长花期,合理配置其他观赏花卉,打造以牡丹为主的百花园。同时结合生态旅游,着重把邙山、万安山、龙门山、大遗址保护区打造成以牡丹为主,花卉苗木、经济林相间种植的休闲旅游区。 到年,我市将建设10个以牡丹为主题的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 满城牡丹飘香 未来两年,我市将完成中心城区牡丹增植,在市区主要道路、公园绿地、广场、街道、厂区、校区、生活小区,特别是城市出入口、重要迎宾道路,增加牡丹、芍药配植比例,凸显“牡丹花都”特色,形成人花和谐的独特城市牡丹景观。 开展牡丹深加工 提升牡丹籽油产能 该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牡丹加工企业已开发出食用性、观赏性、功能性等三大类牡丹产品,涉及食用油、饮料、糕点食品、牡丹茶类及相关食品、鲜切花、盆花、干花系列、化妆品等12小类种产品。 《方案》指出,我市将提升牡丹籽油生产能力,重点培育一批有较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扩大牡丹籽油加工产能,提升品质,创建有影响力的品牌,逐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品牌为引领的牡丹籽油生产格局,建设牡丹籽油集中生产区。 加强科研创新 打造高端牡丹产业集群 《方案》指出,我市将依托国家级牡丹基因库、市农林科学院、牡丹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省油用牡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加快搭建牡丹研发平台。 加大牡丹科研投入力度,实施牡丹产业技术创新工程,打造高端牡丹产业集群。重点实施牡丹基因及分子育种等技术研究,突破牡丹新品种选育、快繁及产业化技术等。 围绕市场加快成果转化,解决产业发展瓶颈。在牡丹新品种培育、鲜切花生产、高产高效栽培、反季节栽培、产品开发及深加工等技术领域加大研究力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hy/5200.html
- 上一篇文章: 牡丹一元年份很重要,颜色更重要,这种颜色
- 下一篇文章: 如何利用牡丹油用的三大产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