钥匙二则
品头论足 作者简介梁定东|海派喜剧作家,上海电视台高级编导。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上海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上海故事家协会会员。从事喜剧曲艺创作40余年,作品千余篇,被誉为高产作家。多次荣获《牡丹奖》《星光奖》等各类全国奖项。其担纲制片人、总编导的情景喜剧《红茶坊》获全国情景剧优秀栏目银奖。个人著书有《笑果累累》(上下集)、《独脚戏入门》及学术论文等。其个人被评为全国突出贡献曲艺家、上海文艺家荣誉奖。 一 驹光过隙,似水的岁月将老刘带进了古稀之年。老刘独居,平生节俭,家中无大件家具,好席地而睡,美其名曰:日本塌塌米。粗茶淡饭,常买“落市菜”便宜实惠。洗衣洗菜均用底层公用笼头,省了水费。 人老了难免记忆力衰退,丢三拉四。一次老刘出门忘带了钥匙进不了屋,他也不着急,用手机打了个。瞬间,消防车来了,问清情由帮助老刘开启了门锁。谁知数日后再次遗忘钥匙,老刘再打,消防战士又赶到现场为其排扰开锁。事不过三,老刘又被关至门外,依然拨打,又迎刃而解。 友人劝老刘将钥匙用绳带套在脖子上,他说这样一带有老年痴呆之嫌。友人又说:你可叫锁匠上门开锁,网点近在咫尺。他说锁匠开锁要钱,消防队开锁免费。你是不花钱了,消防部门却花了不小的人力物力精力。 节俭是美德,过分那就不好说了……人老了要想穿点,钱乃身外之物,有条件要乐于助人,如果花钱能买到愉悦和康健倒也很值得。 二 那天,小李提前下班回家,来到自家居室,他在口袋里掏了半天没找到房门钥匙。嘀咕着:见鬼,钥匙掉了!忙给妻子打电话,被老婆数落了一番,叫他待着门口,她请假回来。小李随手把手机往裤背后袋一插,在家门口踱步等候。此时,住在的老王提着包回来了,他见到小李便问?“你找谁?”“不找谁。”“那你站在人家门口鬼鬼祟祟干吗?”“谁鬼鬼祟祟了,这是我家。”“我怎么从没见过你?”“我也从没见过你啊。”“是你家为什么不进屋?”“我钥匙掉了。”“谁信?坏人想干坏事,碰上人都会说我钥匙掉了!”“那你又是什么人?”“我住,我有钥匙。”说罢老王从包里拿出钥匙开门,可也开不了门,对钥匙仔细一瞧:哟,我把钥匙拿错了,这把是公司办公室门的钥匙,家里的这把钥匙忘在公司了。小李斜视着老王:你编吧,看你贼眉鼠眼的,就不像是个好人。老王拚命解释:我没编,这就是我家。 二人的争吵声惊动了室,年轻貌美的丽丽穿着睡衣开启房门走了出来:“哎,你们在这里干么?本小姐上夜班给你俩吵醒了。”两人忙不迭打招呼说抱歉,小李说他住在,老王说他住在。丽丽上下打量一番说:你们住在我隔壁,我怎么不认识你们?小李老王说:我们也没见过你啊。丽丽便说:公寓楼房,互不相识也很正常,既然都是邻居吵什么吵?小李老王就把事情经过叙述了一遍。丽丽听了心生疑惑,一个说钥匙掉了,一个说钥匙拿错了,哪来这般巧事。想起前不久小区发生过盗窃案,小偷敲门若内有人就说找错了门,没人就技术开锁行窃。于是她忙转身想回屋打报警。谁知一阵风把她家房门“砰”的一下吹锁上了,这下急得丽丽直跺脚:糟糕,这下我也进不了门了。老王说我去叫物业来解决,说罢便走。小李就说:此人肯定来路不正,开溜了!我来打手机报警。从裤背后袋拿出手机,谁知带出了把钥匙,嘿,门钥匙在这儿呐!他一下开了房门说:相信了吧,我住在。丽丽说:信,没错!边说着接连打了几个喷涕,小李见状说:着凉了!先上我家坐坐,再想办法。丽丽随小李进了房内,一阵风又把房门吹关上了。小李说:穿堂风好大,你坐,我给你冲杯咖啡暖暖身。此刻,房门被打开了,小李的妻子回来了,见室内有个穿睡衣的年轻女孩和丈夫在一起,一下无名火三丈高,顿时闹得不可开交。幸得老王和物业管理员赶到,真相大白,一场风波平息。 老王感慨地说:如今我们的国门越开越大,可我们的房门却越关越紧,左邻右舍竟然谁也不认识谁,老死不相往来。俗话说得好:金相邻,银亲眷;要与邻为亲,多走动走动。 《完》 创作谈 我是个搞滑稽喜剧的,偶尔也写写小品、小小说;但我的总体风格是快乐向上的。滑稽喜剧具有讽刺、娱乐、教益、审美的功能。它象玫瑰多刺多釆,象菊花飘逸又豪放,象仙人掌又逗趣。没有了讽刺就丧失了滑稽喜剧的功能。 “讽”有一种委婉的规劝含义,这种委婉的规劝是曲折含蓄的。“刺”,刺者,达也!尖锐像针一样,一针见血,直刺要害。“讽刺”则以比喻、反诘、夸张、对比等艺术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以刺世事;但它是善意的、说理的、轻松的、含蓄的。作家冯骥才说:“歌颂真善美是正能量,针砭假丑恶也是正能量。 不惧批评,才能体现今天社会的自信和胸怀,艺术本身的力量才能得以爆发。如今,我们的时代越来越进步,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讽刺它的战斗性、多样性、丰富性更能够体现对于正能量的传播,对社会文明的推动,奏响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旋律。 我写的微型小说《钥匙》也延用了滑稽幽默的手法,通过讽刺手段,揭露社会生活中的丑人囧事,挟着弘扬正气的批判锋芒,赢得思索和启迪。拙作恳请大家评说把脉! 本文选自上海微型小说学会编辑出版的《沪上微客厅》 年夏至日,由上海微型小说学会主办的《沪上微客厅》面世了。上海微型小说学会会长戴涛撰写发刊词。该书为上海微型小说学会会刊,收录了上海微型小说学会37位会员总计58篇微型小说作品,其中既有早已成名的微型小说名家的作品,也有刚刚起步微型小说创作的新手作品;同时还收录有微型小说理论及作品点评,内容丰富,可读性强。 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长夏一鸣,副会长任晓燕、张越、严有榕题词鼓励。著名书法家张森先生题写了书名,内文插图漫画系上海滩著名漫画家郑幸遥、潘顺褀、王震坤等先生手笔。全书从作品内容到编排版式,图文并茂,美观典雅,显示了编选者的匠心独具,展示了上海微型小说学会精神风貌。 附:《沪上微客厅》目录 周成树:阿梁写微型小说十分“稀罕”。俗话说;要么不鸣、一鸣就惊人。非常欣赏他的作品。钥匙从二个角度出发、写了二则小故事、揭示个别老人特别“节约”的心态、另则住房条件越来越好了,邻里关系却越来越陌生了、这个社会现象。两个小故事、都和钥匙有关、接地气、亲民心,似乎我们觉得这些故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大编剧、大咖人物、写微型小说、写小故事能写出精彩、为我敬佩、为您点赞 谭光华:拜读了梁老师的《钥匙》,忍不住的要发笑。但笑过之后,又觉得这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当下社会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和谐的社会,文明的社会,进步向上的社会,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信任的,古来就有“夜不闭户”之说。但进入当今的开放时代,特别是在都市里,骗子、盗贼、品行差的垃圾人,时常出现,虽不是多数,但一只老鼠坏一锅汤,弄得“不敢与陌生人”说话,对于坏人不得不防。但“防”坏人的时候也会产生误会,连好人也防了。这样的事,我们司空见惯,但谁将它造成了这样?今后怎样消除这种现象?专家、官员、媒体、民众都经常执招发表宏论,但带来的“进步”和改变,却看不到多少。所以,梁老师虽然用讽刺搞笑的手法将问题用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却是值得人们深思的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话题。如果硬要对此作进行找茬,我个人觉得后最后一段的点题直白了点,钥匙就是把门的,什么时候用不上钥匙就好了。用这种思路再艺术地表现一下,会不会效果更好呢?个人看法,不一定对啊。 章慧敏:读梁老师的《钥匙》,打心眼里发出会心一笑:太接地气了,这两个场景如同身边事,身旁人,熟悉!梁老师是上海滩滑稽戏的金牌编剧,相信他写的《钥匙》没准哪一天就创作出了一部社会题材的滑稽戏,至少这点内容够他写几幕戏了。所以说微型小说是小身材、大容量,一点不错。如果要挑刺的话,个人认为两则小说的结尾似乎有点多余。读者在情节的展开中已经读懂了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再来作总结或加强,有“画蛇添足”之嫌。 戴涛:梁老师是上海滩的知名编剧,他编写了大量的为观众喜爱的喜剧作品,他的小品独角戏说唱等都曾获得过全国大赛的一等奖,他的作品总是在幽默和讽刺中给人以快乐和思考,梁老师的微型小说《钥匙》(二则)延续了他这一贯的创作风格,《钥匙》(二)里面小李老王丽丽还有小李的妻子围绕着钥匙展开的故事引人入胜,充满了喜剧色彩,并且令人深思。同时我注意到梁老师长期从事的是小品等戏剧作品的创作,所以难免在他的微型小说中显露出小品的痕迹,如何将一件事写成小说而不是小品,这可能需要梁老师予以考虑的。 赵荣发:以一个上海滑稽戏金牌编剧的身份,参与微型小说写作,梁老师可谓触类旁通,别有韵味。《钥匙》一文,用喜剧的架构和语言展开,在让读者掩嘴而笑的最后,却又留下了沉甸甸的思索,无论在艺术性还是思想性方面,都值得我认真学习。 梁刚:微型小说的文本特质究竟如何确立,或者说这个文本的“调性”应该落在哪里?目前还是有些争议的。所以梁老师的这篇《钥匙》,作为一种尝试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般来讲,微型小说的写法都比较疏朗和空灵,这是因为微型小说受到字数的限制,写得过于密实,不利于“诗性”的散发(这个诗性浓缩了思想性和艺术性)。小品小说化可以再作尝试。 费平:梁定东老师至目前估计创作有几百只独脚戏(小品)段子和滑稽大戏,幽默与风趣元素也揉进微型小说中——读《钥匙》宛如就在看一出滑稽小戏,或者在听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任何文艺作品的展开都离不开以故事为核心的创作,尤其小说,有主题、有情节、有人物刻画、有矛盾冲突……总之,即使没有一波三折,起码有一波一折!《钥匙》做到了,让人在“出乎意料之外”时又抖出包袱“却在情理之中”! 个人认为《钥匙》分两部分是否可以融为一部分?把第一部分的“老刘”放进第二部分的住户,让四个人物围绕“钥匙”展开戏剧性情节!这样给人结构不散、更加精炼的感觉,从而使作品更具张力!相信梁老师作为“金牌编剧”会拿出更出色的好作品! 李明新:深知梁老师是上海知名编剧,为众多观众所喜爱,二则小说里透露着轻松,诙谐,幽默,而发人深思。 钥匙一:作者对老刘一番描绘:其抠门,刁钻,人物如漫画一样,讽刺效果到位,令人忍俊不禁的喜剧色彩愈加浓烈;如果梁老师笔下再放大一点,譬如:老刘是个富有者,家境殷实,从而不卑不亢的“勤捡”生活,其喜剧效果更佳! 钥匙二:故事很热闹,意外细节一个连着一个,一串串钥匙所发生的一个个尴尬,一幕幕宭迫,映照着都市之中普遍存在的,形同陌路般的‘无视”与‘冷漠’。虽然题材不新,但一样有社会寓意:与邻为善,朝暮相处,——从陌生到相识,相知,相爱! 另外:虽然二则小说,更像抓取人间世相的哈哈镜但某些地方影响了微型小说的发挥,结尾尚有一丝拖沓。作为上海微型学会新会员,今天斗胆说几句不靠边际的话,请梁老师再批评!并问候。 刘永飞:一把钥匙,百态人生。这是我拜读梁老师的《钥匙》后的感受。其实,作品里反映的社会现实大家都不陌生,诸如邻里之间相住同一栋楼数十年,仍不知对方姓甚名谁,这并不稀罕。正如他创作谈里所说:“讽”有一种委婉的规劝含义。我想,这些“规劝”到有了些社会学意义的拷问,值得我们深思。 崔立:两把《钥匙》,一把开启了遗忘之门,年岁大了容易忘事;另一把掀起了邻居之门,互为友邻却又互不相识。前者感悟,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占用公共资源可否,当然,也不确定生活中掉落钥匙之事消防队会如此兴师动众赶来,我听到说过一个报,会安排锁匠前来,但费用需要自理;后者曲折,情节迭出是优点,但生活中会有如此多偶然性否,这也值得商榷。当然,梁老师是滑稽名家,观演者看着好玩逗个乐。开心就好! 周云海:读了梁定东老师的《钥匙》小小说,又看了群里各位老师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jz/11507.html
- 上一篇文章: 银莲花,一念秋风起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