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聚锦绣旖旎牡丹仙子连载
第十二章聚锦绣旖旎——《牡丹仙子》连载 著者简介:杨元相,曾用笔名南河、申牛君,出生于江南大湖区,成长于荆襄和齐鲁,定居于燕北甘草地,著有散文集和评论集。 牡丹仙子本书简介 仙子出山,牡丹争艳。高雅优美,千古流传。 《牡丹仙子》目录 第一章玉簪奇功……………… 第二章宝石晶莹……………… 第三章纯美神圣……………… 第四章有戴露凝香…………… 第五章万花山涌……………… 第六章贵妃堆雪……………… 第七章真春武陵……………… 第八章且喜恩赐……………… 第九章憬悟人间……………… 第十章湘豫千载颂痴情……… 第十一章惟奉献……………… 第十二章聚锦绣旖旎………… 第十三章典雅雍容…………… 第十四章国色天香神韵……… 第十五章伴唐宋笙歌绕曼影… 第十六章得浑涵深邃………… 第十七章清风高谊…………… 第十八章天地精神…………… 第十九章意厚情重…………… 第二十章好风美雨…………… 第二十一章传奇汗青………… 第二十二章芬芳恒远满寰中… 第二十三章爱无尽…………… 第二十四章感娟娟佐佑……… 第二十五章九朝滋荣………… 玉娟文集(99)目录………… 玉娟文集和长篇摘选………… 我的湘西……………………… 牡丹美文二题………………… 玉娟创作手迹选……………… 仙子永在人间(代跋)……… 《牡丹仙子》 第十二章聚锦绣旖旎善良高雅的娟娟仙子,爱事业,爱学生,爱艺术,爱洛阳,爱洛阳的历史文化。 牡丹仙子,自然最为喜爱、最为理解洛阳的象征花卉牡丹。 两个“玉灵通”,玉虎壬寅和玉马甲午,建议“人间”,祈请娟娟仙子来讨论牡丹从在野到庙堂的“华丽转身”。 壬寅说:“先生你搞不清楚的。牡丹从深山走向宫苑,漫漫长途,身不由已。” 甲午说:“如同民间甄选美女入宫是一样的,那,不是简单的啦。” 牡丹本来难以栽种,是很挑剔的,可它竟然颠覆了“人挪活,树挪死”的通俗逻辑,舍弃了在民间的自由生长,到了深宫高宅,竟然轻易地活下来,绽放艳丽,成为“国色”,理解起来,确实费人神思。 “人间”听从玉虎壬寅和玉马甲午两位童子的建议,祈请仙子。 娟娟微笑地问好“人间”,问好小虎子和小马儿,问好这个世界即将降临的春天。 “人间”说,牡丹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植物了,人们对古时候的气候、湿度等研究还是很薄弱的,因而牡丹在太古、远古时期的分布并不是十分明晰。 根据现有的历史文献考察,牡丹曾经广泛分布,在黄河南北、长江上下的宽阔区域,甚至在潮湿的四川盆地和苦寒的青藏地区,都能够生存。 牡丹作为野生植物,在成为“牡丹”之前,也有先人们给取的名字,“鼠姑”、“鹿韭”什么的。 “鼠姑”和“鹿韭”这样的名字,听起来,看上去,都跟鲜花的概念相去甚远,更像野草,或者离人类近一点,像蔬菜的名字。 “人间”请教仙子,牡丹最初在文字中现身的情况。 娟娟说:“人们会发现更多的记载,或者通过更多的迹象,分析、澄清出更多的史实。至于已经落实的记载,见哥和壬寅、甲午应该还记得溱洧河边的情景吧。” 壬寅和甲午雀跃道:“太记得了,太记得了!” 溱河和洧河流域,气温适宜,降雨恰当,禾稼连年丰收,人们安居乐业,春风和暖的三月,几乎所有的青年男女都到溱洧水边相聚相会,已经蔚然成为习俗。 溱洧两水交汇之处,草滩宽阔,灌木茂密,最适宜春季欢会了。 上巳节,即女儿节,情人节,在溱洧水畔拉开了帷幕,男女青年游春相戏,互结情好。 姑娘们穿着艳丽漂亮的衣服,结伴前来,到水边即分散开来,等待男孩子的邀约。 男孩子们青春正好,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急不可耐,就是缺乏搭讪女孩需要的“药药”。 “药药”,谐音“邀邀”。 “药药”即“芍药”,周时,“芍”读音为“药”。“药药”即木芍药,也就是牡丹。 只有极少数男孩采到了牡丹,他们受到女孩儿的追捧,稀缺得像明星似的。 溱洧水畔,来玩情人节的少男少女太多了,牡丹太少了,供不应求,大量双手空空的男孩子怎不抓耳挠腮,四处奔突,盲目寻觅呢。 牡丹仙子驾临溱洧,少女少男们欢呼雀跃。 娟娟向少男少女们问好,祝福。 娟娟衣袂飘逸,仙子形影过处,草丛间各色牡丹次第绽放,盛开笑脸,艳丽妩媚,风姿万千。 而仙子皓腕凝雪处,芊指柔逸间,牡丹被灌注了魂灵,花盘颦笑,风韵优柔曼妙,绮容温雅和婉…… 壬寅和甲午两位小童子飞快地采撷牡丹,分送给男孩子们。 得到牡丹花的少男们向娟娟仙子致意,感谢,之后去找自己心仪的女孩儿,献上牡丹,美人儿花色相映,柔情蜜意相融。 喁喁交谈,笑语欢歌,少男少女们幸福地携着手,挽着臂,走进灌木深处,一路芬芳,一春诗意…… 流行歌曲《溱洧》,记载和吟唱的正是以上情景——溱洧水畔诗情画意的青年欢会——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溱水流来洧水流,春来水涨没沙洲。姑娘小伙儿来春游,清香兰花拿在手。 姑娘说道一起逛逛去?小伙儿回说看过了。姑娘说傻哥哥再去看看嘛! 清清洧水河滩上,草地宽大又舒畅。到处挤满男和女,又是笑来又是浪。小伙儿姑娘春游乐,尽情嬉笑喜洋洋,互赠牡丹情意长。 溱水淌来洧水淌,三月春水正上涨。姑娘小伙儿来春游,熙熙攘攘满河傍。 姑娘说道一起乐乐去?小伙儿回说看过了。姑娘说傻哥哥再去看看嘛! 清清洧水河滩上,草地宽大又舒畅。到处挤满男和女,又是笑来又是浪,小伙儿姑娘春游乐,尽情嬉笑喜洋洋,互赠牡丹情意长。 仙子说:“牡丹首次出现在文字中,作为春天的小品的道具,它的名号是‘药药’,‘芍药’,就在这个《诗经》的时代。” 牡丹的药用价值被发现,是在秦汉以后。 《神农本草经》说,牡丹似羊桃,类芍药,根皮均可入药,有活血化瘀的疗效。 牡丹为毛茛科芍药属植物,根皮,含牡丹酚,牡丹酚甙,挥发油和植物甾醇等。性寒凉,味苦辛,能清热、清瘀,能和血、凉血,适用于痈疡、疼痛、跌打损伤等症。 豫、陕、甘、青、鲁、藏、湘、浙等地,都有野生的牡丹。 牡丹的药用价值被发现之后,人们开始引种和栽植,牡丹由野生变家养,命运发生了变化。 经过人们的精心培养后,牡丹的花朵越来越大,色泽也越来越鲜艳和丰富。 这时候,牡丹的另一个附加效用出现了:观赏价值。 从内容到形式,牡丹对于人类来讲,这个转变,简直是一个奇妙的隐喻。 壬寅说:“是啊,由实用到不实用,真的是啊!” 甲午说:“确实是,从治疗病痛到愉悦眼睛。” 牡丹若以干枯的“丹皮”的身份,只是出现在中医的处方上,一直安卧在药房的抽屉里,人们是不会在意它的。 从实用的药物,转化成观赏植物,不以实用为目的,从治疗病痛,转化成取悦人的眼睛,走入更多人的视野,牡丹的药用价值,被鲜艳华美的外貌所掩盖,牡丹,脱离了“劳作之命”,变成了“贵族女子”,审美的对象。 在没有传播公司,没有传媒机构的时代,牡丹如何快速成名? 壬寅回答说:“进皇家御苑,进高官花园。” 甲午回答说:“画家画牡丹,文人写牡丹。” 对,进入皇家和高官显贵的视野,进入文人与艺术家的作品,这是牡丹成名的关键。 牡丹在隋朝的时候,进入洛阳宫苑。 这得益于中国历史上最好玩最具娱乐精神的隋炀帝杨广。 宫廷花园里肯定有无数的花朵,但杨广看腻了,于是在修建洛阳西苑的时候,下了一道诏书,让天下进献奇花异草。 牡丹是作为“奇花异草”被进献到洛阳的。奇花异草另一面的意思即是并不广为人知。 进献奇花异草和遴选美人入宫,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诏书下达后,河北易州进献牡丹二十箱,植于洛阳西苑,牡丹从此民间小妞摇身一变成为宫女。 易州进贡给杨广的二十箱牡丹,共计十八个花色品种:赭红、赭木、鞓红、坯红、浅红、飞来红、袁家红、起州红、醉妃红、起台红、云红、天外黄、一拂黄、软条黄、冠子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娇等 单看这些牡丹花的名字,就会使人遐思联翩了。 这二十箱牡丹,是皇家西苑之中“官衔”最高的植物,有人称之为“隋花”,也就是朝廷之花。 由于官衔最高,所以希望它常开不败,“若其秋冬凋落,则剪彩为华叶,缀于枝条,色渝则易以新者,常如阳春”。 秋冬季节,花叶凋零,也不要遗憾,巧手仆人用各色绢帛剪制出彩花和绿叶缀在枝条上,颜色稍淡即予以更新。即便寒风肆虐,也显得春意融融。 大隋洛阳西苑,风光最为旖旎,“十六院”是美人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牡丹最为集中的地方。 十六座宫院,曲径幽深,花木掩映,阳春时节牡丹盛开,人面牡丹相映,嬉乐通宵达旦,最为欢畅。 短命的大隋王朝消失之后,花开花落几春秋的牡丹继续在宫中生长。 到了唐朝,牡丹被引入长安御花园,获得了宫女与嫔妃们的喜爱。 盛唐时期,艳丽硕大的牡丹,与丰腴性感、尺度开放的大唐美女相互映衬,成为时代景观,衍生出一系列香艳的故事。 随着唐帝国的强盛,宫廷的奢糜风气日益盛行。 炫富摆阔,成为全国人民的头等大事,崇尚奢华,几乎到了极点。 一千多年后,人性没有丝毫退步,开口必称“盛世”,权力阶层幻变而成的有钱阶层,摆阔炫富,胜过唐朝不知几多。 有钱阶层也是有闲阶层,比古人更加乐于显摆他们的好玩、善玩。 有唐一朝,近乎病态的“牡丹热潮”在富得抓狂的背景下蓬勃兴起。 牡丹,既然是宫廷的宠物,民间就得疯了似的追捧,于是,牡丹在亳州、曹州等二、三线城市纷纷落户。 帝国的诗人们,闻香而动,争先恐后地吟咏牡丹,唐诗里处处散发着牡丹的香气。 唐代洛阳的牡丹,是不亚于长安的一方胜景、奇景。 牡丹这种落叶亚灌木,宜燥惧湿,喜凉恶热,喜欢光,亦耐阴。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壤土或砂壤土。 洛阳牡丹很特殊,株高一米到三米,老茎灰褐色,当年生枝黄褐色,羽状复叶,老者绿,嫩者黄。 关键在于牡丹的花,艳丽硕大,色彩丰富。 牡丹花径达三十厘米,有白、黄、粉、红、紫及复色,还有单瓣、复瓣、重瓣和台阁状、吊钟状花朵,等等。 洛阳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誉。 唐代洛阳的权贵人家,自开私园,栽植牡丹成风。 唐代洛阳也出现了牡丹“花市”,有人培育各色各类牡丹出售。 强调“地脉”,决不是说洛阳的土地肥沃,氮、磷、钾不缺,而首先是指洛阳的地气。 洛阳牡丹甲天下,得益于洛阳的山川形胜。 于牡丹而言,洛阳确实是个怪异的地方。 牡丹长得好好的,移植到了外地,就慢慢退化了,至少花朵没有过去大了。而外地的牡丹本来一般化,到了洛阳,一下就变得靓丽不凡了。这是园林工作者的说法,也是很多有心人的感觉。 河洛地区有黄河、洛河、伊河等众多河流,由于它们的共同冲积,形成了洛阳盆地。 洛阳盆地土地肥沃,且沙黏适中,这对相对稍喜干旱而怕水涝的牡丹生长十分有利。 古人云:“种植好牡丹,必取洛阳土。” 除却人为的因素,洛阳确实是牡丹的天堂。“洛阳居三河间,古善地”。其气候基本与我国“二十四节气”同步,四季分明,符合牡丹的生长周期。 “立春”时节,牡丹的幼芽开始膨大,并逐渐绽裂,而这时洛阳的平均气温已回升到摄氏零度以上,适宜牡丹发芽。 “谷雨”时节,洛阳气温稳定在摄氏十七度左右,牡丹进入绽花期。 洛阳冬季没有东北寒冷,夏季没有南方湿热,有利于牡丹的冬眠、越夏。 洛阳一带土壤的各种微量元素,特别是锰、铜、锌、钼元素明显高出其他地区,其中锰的有效含量是其他地区平均含量的二十多倍。 锰、铜、锌、钼这些微量元素能有效促进植物细胞生长,促进叶绿素、糖类、酶类的合成及花蕾的形成。 洛阳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如此丰富,在于伊洛流域广泛分布着古老的火山岩,经过亿万年的风化、冲积、搬运,形成了洛阳适宜农作物种植尤其是花卉种植的特色。 由此可见,“种植好牡丹,必取洛阳土”,这一谚语是正确的。 洛阳牡丹得到大自然的爱怜,得到上至皇帝、下到万民的钟情,得到文人骚客的推波助澜,定然是“竞夸天下无双艳”,“万家流水一城花”啦。 在历史上,没有哪个时代的人们像唐人一样,对花卉尤其是牡丹,显露出澎湃的激赏和热情,他们将牡丹视为一种高级的圣物,视为内蕴生命力和魂魄的奇特生灵。 唐人知道,饮茶、品茶,毕竟色彩欠缺,观花、赏花,若再加上美人相伴,人花互佳,岂一般踏青游春活动可以比拟? 死活不爱当皇帝的唐睿宗李旦禅位给自己的儿子李隆基后,鉴于长安物资供应困难,唐玄宗李隆基决定移驾洛阳。 之后,大唐朝廷经常在长安、洛阳之间轮流办公。 公元年到公元年,李唐君臣们励精图治,改革创新,出现了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百姓富庶、文化昌明的巅峰式大好局面,史谓唐玄宗的“开元盛世”。 在唐代文人的笔下,牡丹花千种神态,万般风姿。 据不完全统计,仅《全唐诗》就收录了五十多位诗人的一百多首吟咏牡丹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很高的成就。 盛唐之后,吟咏牡丹的诗篇汗牛充栋,佳作亦是层出不穷,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其说是诗歌咏物传统的继承,毋宁说是对于牡丹审美的再发现。 牡丹为花中翘楚,唐诗为诗史巅峰,二者在历史中的相遇决非偶然:正是唐人的时代精神,昭示了牡丹华冠群芳、诗歌千载独步的气质。 唐代,牡丹,帝王知遇,朝野推重,身价扶摇直上,美妙亦美妙矣,但牡丹繁盛的表象之下,却也有百姓的不堪重负。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京城暮春,大街小巷轩车高乘,呼朋引伴,争先恐后地赶着买花。 此时,农村的境况呢?青黄不接,农事正加倍繁忙哩。 牡丹的价格呢?鲜艳的红花一百朵,价值二十五匹帛,“戋戋”一大垛。驱车走马之辈,可真是挥金如土啊! 富贵者买了花,上面张起帷幕遮盖,周围还编起篱笆保护。为花枝洒上水,给树根封上泥,移栽到自家园子,颜色依然如故。 土里刨食的种田老叟,偶然来到卖花的地方,看着这一切,不禁低头深深地叹息。 他为什么叹息?贵族所购一把深色的牡丹花,是十户中等人家一年所交的赋税数,“富贵闲人一束花,十户田家一年粮”啊。 古代牡丹园,皆属私产,黎民百姓无缘一睹其枝叶,更遑论花瓣。 庭前芍药妖无格,迟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此谓大唐英雄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 诗人白居易则说: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 从名不见经传的闲花野草,到数十千钱买一根,抵得上十家人的赋税,牡丹终于彻底脱胎换骨,笑傲群花,并与同宗的姐妹芍药拉开了距离。 牡丹丢掉了“鼠姑”、“鹿韭”等俗气的名字,从一岁一枯荣的草本变成木本,并冠上了与性别、色彩等等相关,并容易产生联想的艺名:牡丹。 这一切,与牡丹本身无关。 深山里的牡丹,毕竟不是自己走到洛阳的。 咏物诗是诗中一个庞大的种群,对于香草名花,诗人们不但有着敏锐的感觉,而且有着用之不竭的激情。 唐代的诗人,对于牡丹,喜欢的狂热和歌咏的倾力,使后世相形见绌。 在身为万民之主大唐皇帝的带头之下,唐人大规模地种植牡丹、崇奉牡丹,并给以牡丹至高无上的地位。 牡丹成为花中独一无二的明星,以牡丹为主题的游赏活动也变得非常频繁。 牡丹由山野走上宫苑,又逐渐从宫苑走向地方园林,道观寺院,散落民间各处,形成当时非常浩大的“卷起来、涌开去”的“牡丹潮”。 牡丹的培育与种植,在唐代日渐繁盛。 牡丹因此成为唐诗吟咏的最佳对象,并一度流行成为最重要的诗坛符号,整个大唐帝国诗坛融满浓烈的花香。 “牡丹花诗”中的牡丹,从含苞待放,到零落成泥,应有尽有。 唐代,最先赏玩牡丹的,是当时的权贵与文人士大夫。 长安豪富惜春残,争玩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何人起就月中看。 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庳车轻辇贵公子,香衫细马豪家郎。 大唐“爱花潮”发展到极致,人人喜欢牡丹,个个抢先参与,成为帝国全民的欢乐总动员。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牡丹成为唐朝的诗歌明星,似乎诗人不整出一两首关于牡丹的诗歌,就不配做大唐的诗人,就是一个落伍者,就会有被时代遗弃的感觉。 李白首次把牡丹与大唐帝国的头号美女相互比衬,将牡丹的地位提升到无法逾越的高度。 王维、刘禹锡、元稹、白居易、李商隐、温庭筠、徐凝等,凡有点名气,几乎都有关于牡丹的佳篇妙句。 依靠唐代诗人们的灵气,牡丹终于在大唐帝国真正地“占断物华”,具备了神秘而巨大的魔力,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浓艳初开小药栏,人人惆怅出长安。风流郤是钱塘寺,不踏红尘见牡丹。 紫蕊丛开未到家,却教游客赏繁华。始知年少求名处,满眼空中别有花。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垂手乱翻雕玉佩,招腰争舞郁金裙。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不必繁弦不必歌,情中相对更情多。殷鲜一半霞分绮,洁澈傍边月飐波。看久愿成庄叟梦,惜留须待鲁阳戈。重来应共今来别,风堕香残衬绿莎。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解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朝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牡丹成为大唐最流行的时尚元素,并花样翻新,衍生出许多意义。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诗句,皇帝吟诵并赞赏,自然赋予牡丹“国色天香”的地位。 相似的诗句,还有“一片异香天上来”,“殷鲜一半霞分绮,洁彻旁边月飐波”,“腻若裁云薄缀霜,月魄照来空见影”,“剪云披雪蘸丹砂,浅霞青朵嫩银瓯”等。 红牡丹,在唐诗中,是红日、彩霞、烛光、火焰、鲜血、丹砂和涂抹胭脂的女腮…… 牡丹的红色,映红了附近的地面,染红了赏花者的衣服。 牡丹的芳香,超过了其它所有的花草,达到了难以言表的境界。 “花”是僧家的“首供”,以花献佛,是佛最乐意的。牡丹触动了僧者的内心情结,僧家与寺院对于牡丹的培养与育植,远比世俗中人更为用心与爱惜。 毫无疑义,唐朝的寺院一度成为牡丹重要的培育基地,名品辈出。 万缘销尽本无心,何事看花恨却深?都是支郎足情调,坠香残蕊亦成吟。 举世只将花胜赏,真禅元喻色为空…… “人间”曾受邀到白马寺座谈,在诠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时,提出佛家的“色”即是“物”的观点。 “人间”认为,佛家的“色”,并非“色彩”、“姿色”、“美色”、“女色”这么意思单一,实际上指的应是俗界的“万物纷纭”,“纷纭万物”。 佛家认为,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不取亦不离。因为本来空无一物。 既然一切即一,一即一切,那么色即万物,万物即色顺理成章。 “人间”的观点受到肯定和赞赏,“色即是空”和“四大皆空”统一起来了。 唐朝,有很多人用佛家的观点看牡丹—— 开当韶景何妨好,落向僧家即是空…… 色也罢,空也罢,过多的禅理似乎都与牡丹无关。 牡丹的色、香及某些特性,微妙地应和了僧者内心深处的某种妙结。 唐代的诗人,争相寻找全新的角度来写牡丹—— 雨中赏花:待到天晴花已老,不如携手月中看。 夜间赏花:高低深浅一栏红,把火殷勤绕露丛。 浪漫的女诗人薛涛把席子和枕头拉倒牡丹畦边,只欲栏边安枕席,夜间闲共说相思。心甘情愿,全天候守着牡丹。 牡丹,渐渐成了大唐帝都的形象标识,以家园和故土的身份介入诗歌,成为漂泊者寄托乡愁的对象—— 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莫道西就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 十年不见小庭花,紫萼临开又别家。上马出门回首望,何时更得到京华。 香胜烧兰红胜霞,城中最数令公家。人人散后君须看,归到江南无此花。 花是“故土”,牡丹是“家园”,一睹芳容之后,“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岂不让人伤感…… 唐诗中的牡丹,从皇家的宠儿,美人的饰品,到炫富夸奢的道具,最后成为家园与故土的象征,成为流浪者寄托感情的标志物,完成了又一个从具象到抽象,从实体到精神的轮回。 在静谧的深夜,玉虎壬寅和玉马甲午陪着“人间”,进入繁花似锦的北宋时的文化,北宋时的牡丹丛中。 两位小童子,天性活泼,由于“人间”的久无行动,早就急得什么似的。 他们一迭连声地要“人间”祈请娟娟仙子引领,到文化灿烂、牡丹争艳的大宋,到异香秾艳的西京洛阳,到其他花事繁荣的山水胜地,游走,观赏。 于是“人间”祈请仙子。 娟娟微笑着,轻抚二童子,夸奖他们的求知精神。 “人间”说:“娟娟,还有壬寅和甲午,请允许我先简要地总结一下赵匡胤和他建立的北宋政权,然后,当会有所请教。” 宋太祖赵匡胤,最大的贡献和成就,是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 在华夏大地上,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自唐朝安史之乱始,长期持续,民众饱经战火之苦,赵匡胤出现和建政,以中原为核心的广大地区,终于有了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 以法治政,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澄清吏治,减轻徭役,赋税专收,劝奖农桑,移风易俗。 以赵匡胤为核心的宋初领导集团,励精图治,社会进步了,经济发展了,文化繁荣了,迅速呈现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 在我国历史上,有两次名副其实的大分裂,一是南北朝,一是五代十国。 作为五代十国的终结者和宋王朝的开拓者,赵匡胤功劳不小。 武以安邦,之后,文以治国,这是赵匡胤的理念。 对武将收兵、削权的同时,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知人善任,高俸厚禄,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成了“文人的乐园”。 太祖赵匡胤要求其子孙永远不得杀害文人。 文人在宋朝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重文轻武的风气达到了极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等俗谚,都是宋朝出产的。 与历史上其他著名的王朝相比,宋朝文人政治特色鲜明,堪称中国专制史上最开明的一个王朝。 尽管宋朝三百年,长期积弱不改,但在民间却享有盛誉,并影响后世。 活字印刷、指南针及火药的发明和应用,都在宋朝。 唐宋八大家,宋朝占了六位,除“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外、还有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宋朝许多文化大家,都是苦出身。但他们赶上了好时候,都发达了。 欧阳修、范仲淹都是单亲家庭出身,自幼贫寒。 欧阳修年少时家里买不起笔纸,他母亲用芦秆画地教他识字。 范仲淹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尚在襁褓中的仲淹改嫁。范仲淹从小生活艰苦,喝粥度日。 欧阳修、范仲淹两人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文化大家,朝廷重臣,国之栋梁。 欧阳修范仲淹,命运相近,两人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王安石、苏洵、苏轼、曾巩,都是欧阳修培养扶植起来的。 苏轼又培养了著名的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南宋陆游是曾巩的学生,陆游、辛弃疾是好朋友,他们组成文化沙龙,交往聚会。 与前代相比,宋朝的史学发展也堪称健康。 宋朝有多个官方修史机构,如起居院、日历所、实录院、国史院、会要所等。著名的史学著作属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编写过程长达十九年。 重要的史学著作,还有为前代编写的《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 著名的地方志有《太平寰宇记》、《吴郡志》、《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 由于金石学和考古学的兴起,也有相关史书诞生,如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等。 宋代瓷器,非常有名。已经考古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一百七十多个县份,其中有宋代窑址的一百三十多县,比例惊人。 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六系,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 这些窑系产品,具有地方的特殊性,又有文化、工艺的共同性。 宋朝瓷器,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也是一座丰碑。 宋瓷釉色优美,典雅含蓄又高贵朴实,有类玉的效果,加以牡丹等花卉的印、画、刻、剔、贴、镂等装饰方法,意境清爽,气韵生动。 宋人还能制作半透明的瓷器,其中龙泉青瓷名重遐迩,极受欢迎。 宋代的漆器,黑色和红色做底,配以自然山水,历史人物和简单的装饰图案为题材的精美雕刻,十分诱人。 宋朝皇帝重视书画,在宫廷设立了翰林画艺局,翰林图画院,带动作用可想而知。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就是这个时期冒出来的。这里的“清明”,是对北宋初年政治经济状态的形容。 “好了。”“人间”说,“现在请教仙子,北宋的绘画、书法等状况,当然小虎和小马儿更想知道其中的牡丹因素。 “宋徽宗赵佶,即有楷书作品《牡丹诗帖》,如今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牡丹诗帖》,整体华丽富贵,用笔洒脱,线条粗细有致,笔势圆转流畅,成章疏密自然。 “他在书写的时候,以手腕为轴心,少了点刚硬,多了些柔和,充分表现出了瘦金书体的婀娜之美。 “《牡丹诗帖》原先配有一幅双色牡丹图,作品参差错落,一气呵成,表现出赵佶极高的艺术修养。” 牡丹一本,同干二花,其红深浅不同。名品实两种也,一曰叠罗红,一曰胜云红。艳丽尊荣,皆冠一时之妙,造化密移如此,褒赏之余因成口占。 异品殊葩共翠柯,嫩红拂拂醉金荷。春罗几叠敷丹陛,云缕重萦浴绛河。玉鉴和鸣鸾对舞,宝枝连理锦成窠。东君造化胜前岁,吟绕清香故琢磨。 宋徽宗本人就是个花鸟画大家,徽宗时期,院体画中的花鸟画大盛。 宋徽宗的瘦金书法和花鸟绘画都在中国艺术史上有重要地位,所绘《芙蓉锦鸡图》,文人画与花鸟画互相融合,格外清丽脱俗。 仙子微笑道:“见哥所说的宋徽宗赵佶,已经是北宋最后的皇帝了。赵佶画牡丹,自然带动文人牡丹画的兴盛了。” 宋徽宗赵佶不是一个成功的皇帝,但却是一个绝世的艺术家。错误不可掩盖,成就更不能抹杀。 赵佶对于艺术的敏感和执着,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人间”说:“看多了他的作品,就知道,这是一个真正为了艺术而敢于献身的人。” 娟娟道:“赵佶的画作,总是透着一种淡淡的寂寥和落寞,还有至死不悔的执着——舞蝶迷香径,翩翩逐晚风——就像蝴蝶,早已迷失在充满花香的路上,陶醉在醉人的徐徐晚风之中。” “人间”说:“跟隋炀帝一样,他早就知道了结局,却不想回头。” 仙子道:“是的,赵佶是一个敢于走向悲剧的男人。他的字,锋芒毕露,淋漓尽致,就像他的人生,后人之中再看不到这样张扬肆意的楷书。” “人间”说:“赵佶对艺术的追求,压倒政治和经济,他的目标是‘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好比汝窑瓷那种无法复制的巅峰。” 娟娟道:“美的极致,也许正应了盛极而衰的必然。” 赵佶不得不付出深重的代价。 生不逢时的赵佶,生命中的重中之重,只是他的画,和他对艺术的追求。 若生在一个另外的时期,纵有再多的艺术爱好,世人也会传唱他的风流儒雅,若生在平头百姓之家,作为一个画院里的画师,或是一个无关大局的小官,哪怕是终身布衣,他也会作为书画圣手流芳世间。 命运无法选择,皇帝之位,不是想要就要,不想要就不要的。他被拉上这个不该他来坐的位子,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 昏聩,无道,纵情声色,是一个面,深入骨髓的浪漫,孤独和痛苦,也是一个面,他通过作品传达出的,是让人潸然泪下的伤感和悲凉……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落花。” 宋代,最成熟的是山水画。 当时,画的分类已经比较明晰了,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各具特征。 宋代的山水画,不仅描绘风景,还强调意境。林木野水,塞林平远,四时朝暮,风雨明晦,无不细微。 北宋山水画,多灿烂辉煌,质感强烈,时而柔和温雅,气势宏大,自我张扬,追求意境,务求神似。南渡后,则多描绘秀丽江南山水景色,构图简约,但花鸟画则更趋严谨精致。 宋朝的书法,主张尚意,即哲理性、书卷气、风格化与意境表现,同时也提倡个性化和独创性。 也就是说,隋唐五代法注重在“工”,宋朝书法抒情明显,“学识”即“书卷气”突出。 苏轼提出口号曰“我书意造”,其书法内紧外松,险竣多变。 宋代书家,黄庭坚,米芾,蔡襄,蔡京,都力图在表现自己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予人以新的审美意境。 画中有牡丹,书中有牡丹,是宋代牡丹文化的特色。 ~ 关于牡丹,杨元相神秘书《牡丹仙子》-引用美文选 第一章玉簪奇功——《牡丹仙子》连载 第二章宝石晶莹——《牡丹仙子》连载 第三章纯美神圣——《牡丹仙子》连载 第四章有戴露凝香——《牡丹仙子》连载 第五章万花山涌——《牡丹仙子》连载 第六章贵妃堆雪——《牡丹仙子》连载 第七章真春武陵——《牡丹仙子》连载 第八章且喜恩赐——《牡丹仙子》连载 第九章憬悟人间——《牡丹仙子》连载 第十章湘豫千载颂痴情——《牡丹仙子》连载 第十一章惟奉献——《牡丹仙子》连载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jz/6912.html
- 上一篇文章: 花开前后的牡丹
- 下一篇文章: 最新实拍丨株牡丹雍容盛开,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