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典雅雍容牡丹仙子连载
北京治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 http://m.39.net/pf/bdfyy/ 第十三章典雅雍容——《牡丹仙子》连载 著者简介:杨元相,曾用笔名南河、申牛君,出生于江南大湖区,成长于荆襄和齐鲁,定居于燕北甘草地,著有散文集和评论集。 牡丹仙子本书简介 仙子出山,牡丹争艳。高雅优美,千古流传。 《牡丹仙子》目录 第一章玉簪奇功……………… 第二章宝石晶莹……………… 第三章纯美神圣……………… 第四章有戴露凝香…………… 第五章万花山涌……………… 第六章贵妃堆雪……………… 第七章真春武陵……………… 第八章且喜恩赐……………… 第九章憬悟人间……………… 第十章湘豫千载颂痴情……… 第十一章惟奉献……………… 第十二章聚锦绣旖旎………… 第十三章典雅雍容…………… 第十四章国色天香神韵……… 第十五章伴唐宋笙歌绕曼影… 第十六章得浑涵深邃………… 第十七章清风高谊…………… 第十八章天地精神…………… 第十九章意厚情重…………… 第二十章好风美雨…………… 第二十一章传奇汗青………… 第二十二章芬芳恒远满寰中… 第二十三章爱无尽…………… 第二十四章感娟娟佐佑……… 第二十五章九朝滋荣………… 玉娟文集(99)目录………… 玉娟文集和长篇摘选………… 我的湘西……………………… 牡丹美文二题………………… 玉娟创作手迹选……………… 仙子永在人间(代跋)……… 《牡丹仙子》 第十三章典雅雍容娟娟说:“唐宋两个时代,牡丹观赏的热潮,是连续的,有共性的。但宋代,牡丹文化,无论在范围还是程度上,都是远远超越唐朝的。” 宋人延续着大唐的牡丹文化激情,几多怜惜,几多狂热,将之推到一个新的高峰。 北宋时期,牡丹栽培的地域空前扩大,栽培技术也有了飞跃,各种相关的文化活动,花会、花宴、赏花、戴花、品花、题花、画花、赋花等,高度活跃,产生了作品,形成了观念。 北宋时的洛阳,开始举办“万花会”。 北宋洛阳“万花会”——牡丹花会,是我国历史上首创的官办牡丹观赏盛会,开了各地牡丹节会的先河。 创办者为西京留守、前朝贵族钱惟演。 钱惟演,字希圣,是五代十国末代吴越王钱俶的第十四个儿子,随着父亲投降了宋朝,被拜右神武将军、河南尹兼西京留守。 钱惟演自称“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词,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钱惟演担任西京洛阳留守,周围聚集了一大群文化人,欧阳修任留守推官,副手,助理,梅尧臣、尹洙、尹源等一批青年文士,也来到洛阳,聚集在钱惟演幕下,成为钱幕文人集团——“西昆派”文学沙龙。 钱惟演出身纨绔,性好享乐,不怎么工作,也很少让欧阳修等年轻文人承担琐碎的行政事务,还支持他们吃喝玩乐。 钱惟演为牡丹的娇艳而惊异,四处寻访牡丹。 他还亲自种花。在公署后面建了一座十几亩大的牡丹园,栽满了牡丹。 钱惟演四处寻觅牡丹名品,把它们的名称写在御署双桂楼座后的小屏上,所记竟达九十余种。 当他看到出自邙山姚家的“姚黄”和魏相府的“魏花”后,禁不住惊呼:“人谓牡丹花王,‘姚黄’真可为王,而‘魏花’为后也。” 北宋洛阳,赏花成俗。 牡丹花开,色香沁人,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文人墨客、市井平民,都争相四处赏花,人流如潮,车尘遮空,笙歌乐舞,不可终日。 邵雍说:“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 诗人张岷,四处访花寻花,未见其真,来到洛阳,看到牡丹后,感慨万端地写道:“平生自是爱花人,到处寻芳不遇真。只道人间无正色,今朝初见洛阳春。” 这些诗句,都是洛阳春日情景和赏花习俗的真实写照。 花开时节,不仅洛阳人痴迷,外地人也不辞辛苦,赶来观赏。 因此,在北宋洛阳,由酷爱牡丹的第一把手创意发起,众多士庶拥戴支持,创办一个以观赏牡丹为主题的“牡丹花会”,势在必然。 北宋洛阳牡丹花会于每年农历三月六日至二十六日举办—— “西京牡丹闻于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作屏帐,至于梁栋柱拱,悉以竹筒贮水,簪花钉挂,举目皆花也。” 这是《墨庄漫录》的记载。牡丹花会的开幕式和主会场,以花为屏帐,于梁柱斗拱上钩挂盛满水的竹筒,在竹筒里插上各色牡丹。 参加洛阳牡丹花会的人,也都要头簪牡丹,使人举目皆花。 花会之日,亲友相约争赴名园赏花,老幼相扶,万人空巷,香毂竞逐,花海人潮。还有人在市井搭台唱戏,笙歌相闻。 观赏牡丹花,选择步行,或乘车的人多,也有人骑着高头大马观赏牡丹,真正所谓的“走马观花”。 宋黄庶《和元伯走马看牡丹》记载—— 城中走马趁残春,诗别余花处处新。何似园家不吟醉,姚黄魏紫属游人。 到城中赏花固然好,在自家小园内欣赏牡丹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杨万里说:“病眼看书痛不胜,洛花千朵焕双明”—— 浅红酽紫各新样,雪白鹅黄非旧名。抬举精神微雨过,留连消息嫩寒生。蜡封水养松窗底,未似雕栏倚半醒。 如果在家中看书久了,你的眼睛会发酸生疼,那么就请后花园中看看牡丹吧,相信观赏过牡丹之后,你的眼睛就会轻松很多。 陆游《赏小园牡丹有悉》—— 洛阳牡丹面径尺,鄜畤牡丹高丈余。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 李弥逊在别人家园子里看到牡丹,《过鲁公观牡丹戏成小诗呈席上诸公》—— 昨日花间风送雨,泪脸凝愁暗无语。今日花间天色明,向人艳冶百媚生。 当时,担任副相的李迪,跟西京洛阳留守钱惟演共同设计了向东京皇上“贡花”的项目。 苏轼《东坡志林》说:“钱惟演留守洛阳,始贡花,识者鄙之。”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说:“洛阳至东京六驿。旧不进花,自今徐州李相迪为留守时始进御。 “岁遣衙校一员,乘驿马,一日一夕至京师。所进不过姚黄,魏花三数朵。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使马上不动摇,以蜡封花蒂,乃数日不落。” 《洛阳市志·牡丹志》说:“洛阳留守李相迪、钱惟演等还开始向皇室宫廷贡‘洛花’。”是不对的,是没有经过认真落实的。 “人间”告诉你,历史上没有“洛阳留守李相迪”这个人。 修史编志,不能望文生义,照抄省事。欧阳修那句话,说的是李迪。中间有个“相”字,是尊称李迪过去的职务。 若是直接翻译欧阳修的文字,可以保留“相”字。 如何进贡牡丹?从洛阳到开封,中间设立六个驿站。 骑马而行需要一昼夜的时间,为了不使牡丹枯萎,他们把牡丹放进竹笼之中,周围放有菜叶使牡丹在马上不上下动摇,然后再用蜡封住牡丹的花蒂,这样可以让牡丹花数日不败。 王珪《宫词》曰:“洛阳新进牡丹丛,种在蓬莱第几宫?压晓看花传驾入,露苞方拆御袍红。” 西京洛阳的地方官,向东京开封进贡特产牡丹,皇上就可将牡丹插在头上,或赏赐给大臣和宫人了。 宋代官员、文人墨客之间,也经常互相赠送牡丹。 许景衡由于友人赠送牡丹而勾起思乡情怀—— 六年不见故园花,每到花时只自嗟。 多谢故人分国艳,尚怜霸旅惜春华。芳菲仙圃烘初日,冷落书窗照暮霞。谁道无情便无恨,只应也学我思家。 在宋人看来,朋友赠送牡丹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邀请亲朋故旧赏花饮酒其乐融融。 彭汝砺《谢德华惠牡丹因招同官会饮》记录—— 交情淡薄爱天真,亲寄韶容到窭贫。便乞诸公城壁饮,风前同醉一枝春。 宋韩琦《再谢真定李密学惠牡丹》—— 牡丹京洛艳,惠我见新邻。一与樽前赏,重生塞上春。 在宋代洛阳牡丹花会上,有把牡丹簪在头上的习俗。 洛阳牡丹“走”到外地,也簪上人头—— 郭应祥《卜算子》说:“谁把洛阳花,剪送河阳县。魏紫姚黄此地无,随分红深浅。小插向铜瓶,一段真堪羡。十二人簪十二枝,面面交相看。” 人人把牡丹花簪上头,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洛阳牡丹花之多,多到可以尽情折下来而不影响玩赏。 女人、孩子把牡丹簪在头上,老头、老婆也头插牡丹,四处赏花游玩。洛阳城里,牡丹攒动,香气弥漫,痴情四起,狂态毕现。 苏轼有《吉祥寺赏牡丹》,记录其状——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赏花开心,饮酒助兴。喝得酩酊大醉,一路磕磕绊绊,头上又满插鲜花,活脱脱的一副傻态,自然会引得别人的围观和哄笑。 何况,老头不是一般平民,而是一州的长官,能不教十里红楼卷珠帘,万人空巷争观看吗? 人老簪花,非常人行止,人老簪花不自羞,更非常人心境。牡丹之妩媚醉人,可知矣。 不仅老人,渔樵贩夫也头戴牡丹挑担过市。 司马光说:“洛阳风俗重繁华,荷担樵夫亦戴花。” 渔樵贩夫头插牡丹亦不足为奇,奇的是皇上也把牡丹簪在头顶,“乃独簪姚黄以归”,说的就是宋神宗赵顼。 出游、聚餐、头戴花,这三件事,在宋代,是至为风雅的行为,尤其是男人,头戴一支花,更是引领时尚潮流。 男人戴花,唐已有之,只不过不甚普遍。 惟有两宋时期,男人戴花蔚然成风,十分盛行,甚至连身为九五之尊的皇帝也是乐此不疲,而每当出游、聚餐之时,皇帝身边的随行人员、禁卫、官兵无不是头戴一支花。 宋朝皇帝得到洛阳上贡的牡丹,率先垂范,戴花招摇,引领时尚。 每逢重大节庆,例如郊祀回銮、皇帝生日、宫廷会宴和新科进士的琼林宴等,君臣都有戴花的习惯。 诗人杨万里就曾描述了戴花出游和聚餐宴会的热闹情景:“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 《水浒传》中的柴进进京时,遇到朝廷官员王观察,看到王观察头上戴着一朵翠花,便请教其意。 王观察道:“今上天子庆贺元宵,我们左右内外,共有二十四人,通类有五千七八百人,每人皆赐衣袄一领,翠叶金花一枝。” “今上天子”就是宋徽宗赵佶。 “今上天子”除了酷爱艺术,就是雅好声色。每次出游,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马”,从驾的臣僚、仪卫,也都赐花簪戴。 “人间”有《汴梁残秋》,写的就是赵佶晚间微服出游,在花街柳巷与京城名妓李师师有了艳遇,“清夜宫车暗出游,青楼深处乐绸缪。” 宋朝皇上喜欢出游,更喜聚餐。 皇上召大臣聚餐,在宴会上,都要对大臣赐花,以示恩泽。 凡参加皇帝举办的宫廷聚餐宴会的大臣,都能领到皇上御赐的牡丹。 《梦梁录》记载一次宴会说:“前筵毕,驾兴,少歇,宰臣以下退出殿门幕次饲候,须臾传旨加班,再坐后筵,赐宰臣百官、卫士、殿侍、伶人等花,各依品位簪花。上易黄袍小帽,驾出再坐,亦簪数朵小罗帛花帽上。” 皇上出游,对随行人员、禁卫、官兵以及乘五百余轿的皇后、贵妃、淑妃、美人、才人、婉容依次赐花簪戴,以致于“直南一望,便是铺锦乾坤”,而北望则“全如花世界”。 宋朝皇上赐花,“花色”和场合有讲究,以真花最为珍贵。 所谓真花,就是鲜花,当时叫做“生花”。 每年三月,皇上都要带着大臣出游踏春,主要是去金明池游赏。 据载,宋真宗与群臣游赏宜春殿,赐花时,“出牡丹百余盘,千叶者才十余朵,所赐止亲王、宰臣”。 生牡丹数量有限,其他人得不到鲜花,只能得到仿制的,也就是人造花。 即便是人造花,也要分为三品。 《铁围山丛谈》说:“国朝燕集,赐臣僚花有三品,生辰大燕遇大辽使在庭,则内用绢帛花,盖示以礼俭,且祖宗旧程也。 “春秋二燕则用罗帛花,甚为美丽。至凡大礼后恭谢,上元节游春,或幸金明池、琼林苑,从臣皆扈跸而随车驾。有小燕谓之对御,凡对御则用滴粉缕金花…… “又赐臣僚燕花,率从班品高下,莫不多寡有数。至滴粉缕金花为最,则倍于常多颁。” 罗帛花色泽艳丽,一般用于春秋两次皇宫宴会。 上元踏青游春之时,有大臣随驾出游,有小宴招待,这种场合则赐“滴粉缕金花”,这种人造花以珍巧著称。 有辽朝使者参加的皇帝生日宴,就用品质较低的绢花。 宋朝这个“对辽外交处置”很好,不像后世某朝,聚敛财富,不予家奴,反慷慨赠与外邦。 皇帝赐花,戴花有讲究,除皇室亲王、宰辅大臣,由内侍为其戴上外,其余百官,一律由自己佩戴。 在宋真宗赵恒的一次赐宴上,赵恒特意命内侍为晁迥、钱惟演两位大臣戴花。 晁迥和钱惟演二人感激得涕流满面,因为享受的是皇室亲王、宰辅大臣的待遇,是特别的恩典宠幸。 有次宋真宗赵恒召汴京留守陈尧佐入后宫参加聚餐宴会,赵恒与陈尧佐“皆戴牡丹而行”。聚餐之间,赵恒命陈尧佐“尽去所戴”,然后“亲取头上一朵为陈簪之,陈跪受拜而谢”。 这次君臣聚会,赏牡丹戴牡丹,让其他大臣艳羡得要死。 宋人赏花,离不开酒。 赏花让人愉悦,饮酒让人兴奋,所以宋人将饮酒赏花很自然捆在了一起。 权贵豪客、文人雅士,饮酒赏花,吟诗作赋,欢乐歌舞,以花会友,使观赏活动步步进入佳境。 家有花园的退休宰相张齐贤在《答西京留守惠花酒》中说:“有花无酒头慵举,有酒无花眼倦开。好是西园无事日,洛阳花酒一起来。” 赏花不饮酒,头都懒得抬起来,饮酒不赏花,眼睛也睁不开,如果“花酒一起来”,情况就会立刻改观了。 慵头举起,倦眼顿开,意气倍增,雅兴勃发。 黄庭坚的父亲黄庶在《题人移牡丹》中描写道:“凭君剩酿看花酒,待插花枝满首赏。” 陈著亦云:“多少诗朋酒伴,逢花醉,簪花舞。” 在宋朝君臣聚餐宴会上,皇上也有边饮酒边赏花的雅兴。 宋真宗赵恒有次召时参知政事寇准聚餐,特意命人以千叶牡丹戴在寇准冠上,并开玩笑地说:“平仲年轻,正是赏花吃酒时也。” 直至南宋,“自皇帝以至群臣禁卫吏卒,往来皆簪花”。 诗人杨万里就描述了簪花宴会的热闹情景—— 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 新科进士及第,宫中赐宴,皇上也总要赏每位一朵宫花戴在头上。 陈济翁有《蓦山溪》词,写的就是他们在席间的志满意得之态—— 去年今日,从驾游西苑。彩仗压金波,看水戏、鱼龙曼衍。宝津南殿,宴坐近天颜,金杯酒,君王劝。头上宫花颤。 六军锦绣,万骑穿杨箭。日暮翟华归,拥钧天、笙歌一片。如今关外,千里未归人,前山雨,西楼晚。望断思君眼。 薰风时候。芍药披晴昼。天上玉阑干,展一枰、天家锦绣。汉宫唐殿。嫔御逞妖娆,飞燕女,太真妃,一样新妆就。 黄金捻线,色与红芳斗。谁把绛绡衣,误将他、胭脂渍透。晚风生处,襟袖卷浓香,持玉斝,秉纱笼,倚醉听更漏。 “金杯酒,君王劝,头上宫花颤”。“颤”字传神,表面上写花之动态,实际上是簪花人摇头晃脑的得意忘形之态。 新进士不但在宫中吃酒时“颤”,筵后还要让头上的花一直“颤”回家,以显示自己的荣耀,让所有的人分享得意。 上好之下必过之。宋朝男人,无不喜欢戴花。并不只是成功的男人才有权戴花,一般人也戴。 《水浒传》中的梁山反政府人士,所谓“好汉”,所谓“贼寇”,也都是“花团锦簇”—— 病关索杨雄,“鬓边爱插芙蓉花”,浪子燕青,“鬓边长插四季花”,阮小五“斜戴着一顶破头巾,鬓边插朵石榴花”,刽子手、满脸横肉的蔡庆,生来爱花,干脆就被江湖称为“一枝花”…… 宋代,鲜花种植业也逐渐成为独立的商业性的新兴农业,甚至出现了一种叫“花户”或“园户”的种花专业户。 大中城市,花卉种植业已呈现规模效应。“园舍相连”,“所植弥望”。 赵蕃有诗反映曰:“昔人种田不种花,有花只数西湖家。只今西湖属官去,卖花廼亦遍户户。” 有的花户已经有了自己固定的客户,不愁卖不出去。 与此同时,都市卖花业也红火起来。 北宋洛阳牡丹花会时的花市异常兴旺。 欧阳修说:“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并张幄帟,笙歌之声相闻。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 邵雍之子邵伯温的《闻见前录》记载洛阳牡丹花市盛景曰:“抵暮,游花市。以筠笼卖花,虽贫者亦戴花饮酒相乐。故王平甫诗曰:‘风喧翠幕春沽酒,露湿筠笼夜卖花。’” 牡丹花以筠笼盛之,价格不菲,欧阳修说:“‘姚黄’一接头值钱五千。”“‘魏紫’初出时,接头亦值钱五千……今尚值一千。” 诗人文彦博——就是那个“灌水浮球”小品的主角,小时候他和几个同伴在草地上踢球,一不小心,球掉进一个树洞,同伴们趴在洞口伸手摸球摸不到,用棍子到洞里拨球也够不到。文彦博想出了个好办法,把水灌入树洞中,水满而球浮出——和友人游洛阳牡丹花市《示之珍慕容》云—— 去年春夜游花市,今日重来事宛然。 列市千灯争闪烁,长廊万蕊斗鲜妍。交驰翠幕新罗绮,迎献芳樽细管弦。人道洛阳为乐园,醉归恍若梦钧天。 文彦博两次到洛阳牡丹“花市”,万朵牡丹排列成一条条长廊,长廊之中是头簪鲜花,身著新翠轻罗的观赏客。人们在游赏之中,耳边还时时响来管弦丝竹的声音。 文彦博把观赏牡丹的时间选在了晚上,便出现了“千灯争闪烁”“万蕊斗鲜妍”的景致,难怪宋时人们把洛阳说成人间乐园,文彦博描绘洛阳牡丹花市,展示了一道美丽的夜景,更把洛阳比作“天上人间”,飘飘然间,恍恍然间,若在梦游天宫。 除都城外,洛阳、成都、苏州、扬州等大城市,都有定期的花市,其喧阗程度以至于“车如流水马如龙,花市相逢咽不通”。 陆游记载:“天彭号小西京,以其俗好花,有京洛之遗风,大家至千本。花时,自太守而下,往往即花盛处张饮帐幕,车马歌吹相属,最盛于清明寒食时……” 天彭人喜爱牡丹,犹如京洛人,他们赏花的时间大致在清明。花开之时,自太守而下往往帐幕宴饮,车马笙歌之声相属,好不热闹。 “嗟乎!天彭之花,要不可望洛中,而其盛已如此!吏异时复两京,王公将相筑园第以相夸尚,予幸得与观焉,其动荡心目以宜何如如也?” 陆游说,天彭牡丹不及洛阳,其盛况已经如此,那么,繁华的洛阳,人们又是怎样观赏牡丹,游赏花市呢? 柳永有词,形容市民花卉消费的热情:“渐渐园林明媚,便好安排欢计:论篮买花,盈车载酒。” 洛阳的花市,每年牡丹盛放时开张,每逢花市,“凡城市赖花以生者,毕家于此。至花时,张幕幄,列市肆,管弦其中”,招徕游春人与买花者。 宋时戴花,假花也多,因为牡丹不是全年开放的。 即使暮春时节,牡丹开日,花价高企,天天要戴,也不是一般人买得起的,于是,仿生花开始走俏,制花业应运而生。 用琉璃即玻璃制成的花,流行于宫中,世人争相仿效。“京城禁珠翠,天下尽琉璃”。 琉璃——流离,有人认为这是“流离之兆”。因花误国,或许也是因果? 绢花行业兴盛。“城内外家家供养,都插菖蒲、石榴、蜀葵花、栀子花之类,一早卖一万贯花钱不啻。何以见得?钱塘有百万人家,一家买一百钱花,便可见也。” 宋太祖赵匡胤时,洛阳有姓李的染匠,擅长制作“装花”,即假花,人称李装花。 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中的莲女,就是“家传做花为生,流寓在湖南潭州,开个花铺”。 宋代仿生花,除了琉璃,多以绢、罗制成,也用通草作为材料。 《梦粱录》载,有一种“罗帛脱腊像生四时小枝花朵,随街市吟叫扑卖”。 诸行市中,有花团、花市和花朵市,主要坐落在官巷里,其间花作行销的首饰花朵“极其工巧,前所罕有者悉皆有之”。 至此,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被牡丹花浸泡着、淹没了的大宋王朝。 男子戴花,当时也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议。 老臣司马光就反对男人戴花。他认为戴花是奢侈的表现,男子戴花则更是“殊失丈夫容仪”。 当然,司马光不能抗住大宋朝野上下的时尚潮流,有时不得已,自己也“随俗”戴上一朵牡丹,或赠别人一朵牡丹——给邵雍送过。 当年,司马光进士及第,在新科进士的琼林宴会上,按惯例要由皇上赐花。 司马光高中进士后,宋仁宗赵祯赐新科进士琼林宴,照例赐花给每一位新科进士。 新科进士都将皇帝赐的花戴在头上,惟有司马光端坐未戴。坐在他身边的同年劝他说:“君赐不可违。”他才将花戴在自己的头上。 宋人画牡丹已成风气,四川人、五代西蜀画家黄筌,在花鸟画方面,重视观察体会对象的形态习性,所画奇花异石,工整富丽,富有宫廷欣赏趣味,被宋人称为“黄家富贵”。 徐熙是五代时期南唐画家,江西人,随其李后主归宋,善画花竹林木,蝉蝶草虫,牡丹是其重要题材,“其妙与自然无异”。 徐熙的《玉堂富贵图》将富贵花牡丹与白头翁鸟画在一起,以石青衬地,枝叶花鸟,满纸点染,不留间隙,敷以彩色,有佛教艺术气息。 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评价徐熙画曰:“以墨笔为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 黄荃和徐熙,对宋代院体画有极大影响,长时间内成为画院花鸟画创作的标准,人称“黄筌富贵,徐熙野逸”。 黄荃的花鸟画有宫廷富贵之风,细笔轻色,妙在赋彩,但徐熙为南唐宫廷所绘的“铺殿花”、“装堂花”,“位置端庄,骈罗整肃”,亦是一派富贵风貌。 五代及宋,牡丹进入了大画家的作品,也以风雅俏丽之态进入文人雅士的诗词之中。 张先,字子野,曾任安陆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 传说青年张先曾经看上一个聪明的小尼姑,二人相好,但庵中老尼十分严厉,把小尼姑关在池塘中一小岛的阁楼上。 为了爱情,每当夜深人静,张先偷偷划船过去,小尼姑悄悄放下梯子,让张先上楼,尽情欢爱。 水绕周围,楼居月下,没有任何干扰,反而更加安全。 最终还是露出了马脚,二人被迫分手,张先对这份感情不胜眷恋——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登上高阁眺望远方,怀念远在天边的情郎,这无限的情思何时才能了结? 世间万物,没有什么能比恋情更加浓烈。分离的愁苦正像那纷纷乱乱的柳丝,更有那东街上飘飞的白絮,令人心烦意乱。 想当初,心上人骑着马儿渐渐远去,一路上尘土飞扬,我到哪里去辨识情郎的行迹! 池塘中,春水溶溶,并头的鸳鸯,在纵情嬉戏,池南池北,小船儿悠然往返。遥想往昔,心上人登上楼梯,黄昏后,我们在画楼中相偎相依。 看如今景物依旧,还是那弯斜月,还是旧日的帘栊。 细细品味,离愁别恨竟是如此深重。真不如那桃花杏花,还懂得,及时嫁给东风。 张先出名的作品有《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者——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水调数声持酒听 手执酒杯,听人唱《水调歌》,想借听曲喝酒来排解忧愁,一觉醒来天已过午,醉意虽消,但愁意未减。 年轻时的美好时光已经逝去,几时还能再回来?值此人生暮年,感叹年华易逝,以前的美好时光只能存在于回忆之中了。 夜晚的水禽,并眠在池边沙岸上,明月冲破云层的阻碍,晚风吹起花枝,影子在月光映照下婆娑摇曳。 拉上一层层的帘幕,遮住了摇摆的灯焰。风更大了,人们也都已睡去。经过这场晚风,明天园中小路上应该满是片片落花吧。 张先有咏牡丹词《菩萨蛮·牡丹含露真珠颗》,两个版本—— 牡丹含露真珠颗,美人折向庭前过。含笑问檀郎,花强妾貌强? 檀郎故相恼,须道花枝好。一向发娇嗔,碎挼花打人。 牡丹含露真珠颗,美人折向帘前过。含笑问檀郎:“花强妾貌强?” 檀郎故相恼,刚道花枝好。花若胜如奴,花还解语无? 牡丹花上朝露,像珍珠般闪烁,俊俏的美人儿,从帘前走过。满面含笑问郎君:“是我的容貌胜过花,还是花儿胜过我?” 郎君故意说:“牡丹花儿比你强多了!”美人撒个娇,揪把花儿打将来。 美人娇嗔说:“花儿如果强过我,它还能和你逗趣吗?” 白描,无典,非常可贵。 一对恩爱小夫妻,一个生活小画面。从文字间,我们似乎看到了纯真的戏闹,仿佛听到了他们吃吃的笑声。亲昵之情,极是传神。 张先的词,警秀而有意境之句颇多,如“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坠轻絮无影”等等,由此被人称为“三影郎中”。 尤其是“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士大夫们尤为称赏。 张先有次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并不认识他,一听说张先来了,忙迎上去说:“原来是‘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真是相见恨晚呀!” ~ 关于牡丹,杨元相神秘书《牡丹仙子》-引用美文选 第一章玉簪奇功——《牡丹仙子》连载 第二章宝石晶莹——《牡丹仙子》连载 第三章纯美神圣——《牡丹仙子》连载 第四章有戴露凝香——《牡丹仙子》连载 第五章万花山涌——《牡丹仙子》连载 第六章贵妃堆雪——《牡丹仙子》连载 第七章真春武陵——《牡丹仙子》连载 第八章且喜恩赐——《牡丹仙子》连载 第九章憬悟人间——《牡丹仙子》连载 第十章湘豫千载颂痴情——《牡丹仙子》连载 第十一章惟奉献——《牡丹仙子》连载 第十二章聚锦绣旖旎——《牡丹仙子》连载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jz/6927.html
- 上一篇文章: 最新实拍丨株牡丹雍容盛开,最佳
- 下一篇文章: 说苏阿玛尼ldquo苏州mid